现代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大明:朱元璋:让你监国没让换代 > 第二十一章 开海禁,太孙的决策

第二十一章 开海禁,太孙的决策(1 / 1)

朱允熥嘴角一撇,心道:“老狐狸!”

怎么不是你自己提头来见呢?

真是死道友不死贫道了是吧?

胡连他们这群,这个时候的大明士大夫们,还是很理智和清醒的。

斗争都斗争,但是做事还是要做事的。

胡连这群士大夫心底里也很清楚。

斗争那是为了争权夺利。

但是大明朝的基础没了。

他们也就随着一起倾覆了。

此时的明朝士大夫们,跟明末那群文官还不一样。

这个时候的明臣还是以大明为荣,同时还想着做事的。

他们还是能臣居多,哪怕是巨贪也都是能做成事的。

而不是,后期那些只会动嘴,还不想担责做事的庸碌官员。

此时的大明朝才刚刚开国,还不至于——朽木为官,禽兽食禄。

这个时候的百官,至于是多做自己的事情,还是多做的朝廷的事情。

那就是想着最好两不耽误!

君主不糊涂,臣子不糊涂。

朝廷清楚,百姓糊涂。

……

堤坝的问题解决了。

水泥的制作配方,朱允熥也一并给了工部。

次日上朝。

百官们一来,就开始正儿八经的跟自己讨论朝政。

而不是想着靠那些小儿科的东西来为难自己。

不过斗争还是存在的。

朱允熥还是很明白,自己现在的威望不过才建立了一点点而已。

虽然自己已经有些满意了,但是还不够,因为自己要做的一些事情。

那都是大事,更是需要极大的威望才能推行下去的。

所以一大早。

这新的一天朝会上,朱允熥又说了一个令百官们目瞪口呆的新政:

——开海禁!

胡连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了。

言之凿凿的道:“殿下,片板不能下海,海禁可是陛下亲口决定的啊!那东南一隅的海盗,东瀛的倭寇,都是隐患,这冒然开海禁,不就是将大海门户敞开给这群海上的强盗们,不断来袭扰和劫掠沿海了吗?”

胡连说得本没有错,但是错就错在,这样的态度,在朱允熥看来,那就是——一刀切!

大海的价值,自己一个后世来者,比谁都清楚。

郑和下西游后,这一片古老的中国之地上,就再也没有经略海洋的能力和愿望了。

从而导致的闭关锁国,从而引起的落寞,自己一个穿越者怎么会不清楚呢?

最重要的是,大航海必须是从大明开启。

而不是从外国人手里诞生!

李奎也适时站出来说道:“启禀殿下,此时开海禁还是大为不妥,沿海不稳,东南不安,前段时日山东备倭兵也才驱逐了一次海上袭扰的倭寇,现在的倭寇与那南洋的海盗们已经蛇鼠一窝,甚至拥有不少大船,人数也众多,此时开海禁着实不是明智之举!”

朱御敲打着面前的御桌龙案,啪嗒啪嗒的一只手指有节奏的敲打着桌面。

整个人也端正坐在皇位上,目视着下方的百官们。

两个重臣都出来反对了。

其余百官们估计也不赞同。

果不其然。

一会儿不到。

百官们都站了出来反对。

一些是打着维系陛下政令的口号。

一些呢,完全就是一副为了江南沿海考量的样子。

但是这些官员们,在朱允熥眼里,却不是那么单纯了。

特别对于一些东南沿海出身的文官们。

朱允熥望着他们的眼神里,可谓不善。

这些人背后,自己若是猜测不错的话。

肯定跟那些暗地里走私出海的商贾们有关系。

不然不会这么卖力!

开海禁这个事情,也不是这个时候才开的。

中原王朝对于大海没有像是陆地那么依赖。

但是跟中央的王朝官员不一样,沿海的商人们,他们可都是知道外面世界是什么样。

这海禁一开始,就会衍生出利益极高的——走私!

这些走私大多数都是走东南亚各国,也就是现在的南洋诸国。

用朝廷的话来说,那就是暗地里——通番!

那是要砍头的,不过朱元璋对于百姓还是很容忍的。

所以为了大明商业繁荣,也没有打击得那么厉害。

但是朱允熥可知道,这走私的钱一没有到百姓手里,二也没有到朝廷手里。

全部都被那些商贾们赚了!

那怎么成?

要做生意可以,开海禁,设关税……朝廷来监管,朝廷来领头对外贸易。

百姓必须有得赚,朝廷也必须得有税收。

开海禁,无疑就动了这些东南沿海走私商贾们的奶油蛋糕了。

这一点,朱允熥心底里很清楚!

“监国啊,还请你三思而行,这是陛下钦定国策,更不用提,沿海倭寇袭扰,海盗劫掠,都会对我大明沿海百姓们造成极大的损失啊!”

“国策怎么能轻易改变?这也是祖宗之法!”

“殿下,还请三思而行。”

“臣也极力反对,开海禁,微臣死谏!”

“民以食为天,百姓们安居乐业还是得种地,监国要开海禁,殊不知也是扰乱人心!”

“商君书有言,愚民弱民,才能国富啊!”

“监国代行天子之权,更是我朝未来帝君,一定要效法先王,我大明朝还是以耕种为本,怎么能以商立国,与民争利呢?”

……渐渐的,百官们开始不只是批评海禁政策了。

还开始攻击朱允熥打算加重商业税和海关税那一系列的事情了。

朱允熥一个个的听着。

等到一众官员们全部逼逼赖赖完后。

自己才放下手中的琉璃玉茶盏,不动神色的问道:“翰林院大学士何在?”

“微臣宋濂在!”

“告诉本殿下,饭这个字何解?”

翰林院大学士一脸不解。

百官们一脸奇怪。

反而是李奎跟胡连一时间警惕起来。

翰林院这个大学士宋濂,毕竟是主修《元史》的一顶一的明初大文学家。

一张口就解释起来。

最后还提道:“正所谓,饭食也,三饭也‘玉篇’言——餐饭也!”

“嗯,宋太史公所言不错,不过本殿下还有一解,说与太史公跟一众现在跪在下面,反对本监国的百官们听听。”

“恭听千岁圣言!”

最新小说: 大秦:开局靖难,咸阳门下清君侧 大明:最穷驸马爷,老朱哭惨了 红楼:贾府假子,撞破皇帝女儿身 明末:水友献计。打造无敌华夏 大秦:我把恶魔果实普及全国 大明:老朱,说好的不翻脸呢! 三国:曹家熊孩子,开局来认亲! 穿越大汉废太子,最多活到五年后 历史:这个男人很强啊 玄幻:我信奉科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