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不行那不行!上郡告急!匈奴叩关!
“你王绾说几句屁话,就让我们做瞎子!
“老夫做不到!那都是我大秦子民!
“陛下!臣愿出征!就算死在境外!
“也比王丞相在咸阳,当缩头乌龟强!”
上将军,武成侯王翦起身,只说了三个字表明立场。
“臣附议!”
左丞相隗状站起身,双手一拱。
视线从李信,王贲,蒙恬,王翦,王齮身上一一扫过。
“尔等何知?依尔等之见,墓之木拱矣!”
王齮骂了王绾,王绾是文臣之首,就相当于王齮骂了全体文臣。
隗状虽然与王绾不对付,但这种时刻肯定要统一战线。
大秦的风气很简单。
你打我我要打回去!
你骂我我要骂回去!
他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——你们知道个屁!用你们的方法,你们坟头上的树长得都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!
不等武将们发怒,隗状开始了一连串反问。
“上郡告急,确实告急吗?上郡要被攻破了吗?
“匈奴叩关?在关下骑个马说几句粗鄙的话,就是叩关吗?
“那些蛮夷之辈在边境袭扰,不过欺负村郭罢了!
“我大秦连年征战,天下初定,正应休养生息!
“打匈奴,修长城,你们问问治粟内史,国库还能让你们挥霍几次?
“陛下,依臣之见,上郡和众县城,可以吸纳村郭人员。
“匈奴马上娴熟,不善攻城,欺软怕硬,打少惧多。
“边疆以县,城,互为依托,不理这些蛮夷便是。
“三五年后,人口增多,粮食富足,到时是战是防,皆可以。”
隗状句句都说到重点。
上郡郡守来奏章,说的不是我们守不住了,得派兵帮忙。
说的是我受不了了,陛下你派个人来,我宁可降职当副的也要打出去。
首先就在基础上驳斥了武将们的说法,没你们说的那么紧急!
在同意王绾不出兵不固防的策略下,还进一步给出解决方法。
王齮不屑一顾。
“缩头乌龟说的再多,还是缩头乌龟!”
王绾反唇相讥。
“与莽夫谈智,不如对牛弹琴!”
蒙恬执意出军。
“有敌来袭,为将者不御,生而何用!”
官秩二千石,相当于二品高官的治粟内史起身。
他是掌管大秦公家钱粮的官员,是大秦的财政大臣。
在几位上将军,将军们的威势下,他朝服后背洇湿一大片,硬着头皮说了两个字。
“没钱。”
殿上吵吵嚷嚷。
十几个人七嘴八舌,难以达成一致。
嬴政将所有人的话都听入耳中,难以决策,有些头疼。
他个人是主战的。
要不然之前也不会想派蒙恬,嬴扶苏去上郡。
但正如王贲所说,除了李牧,没有人训练的骑兵能和匈奴较劲。
七国时代,各国对于匈奴的政策都是守,只有李牧打出去了。
刚才蒙恬被王贲呛,却也没说出怎么个战法,如何能赢。
蒙恬早年戍边,和匈奴打过仗,是大秦最了解匈奴的将领。
战前无策,胜少败多。
连蒙恬都想不出对策。
嬴政战斗的心动摇了。
嬴政在战这个层面,根本没想过钱粮问题。
只要能赢,把匈奴打服打怕!那就是值得的!
当初灭六国,秦国一对六更难,那也得打!
如果不战,那就剩下固守和唤民入城两条路。
固守就是修长城,这个选项两个丞相说的很明白。
可以修,让百姓缓缓。
太急的话,百姓活不下去,会造反的。
历史上大秦亡国有很多原因。
徭役就是其中之一,占比还不小。
修长城,就是最大的徭役。
这样看来,似乎隗状的对策最好,风险最小。
迁百姓入城,舍弃村郭,确实能保障百姓安全。
养精蓄锐个三五年,万无一失了再去干匈奴,要匈奴把吃下去的加倍奉还!
这看似什么也没损失,却恰恰是嬴政最不想接受的意见!
这项对策唯一损失的,是大秦国威,是秦人傲骨!
秦人好战!自商鞅变法以来,打仗秦国就没服过谁!
六国都灭了,一个小小匈奴却要逼得秦国让出城外土地。
明明大秦战力远胜匈奴。
以强让弱,哪有这样的道理!
烦心之际,嬴政看了一眼嬴成蟜。
于是他更烦了。
朝臣们吵的热火朝天。
尤其那些武将们,声音巨大。
嬴成蟜就趴在声音最大的蒙恬身边,睡得正香。
他完全没有被打扰的迹象,表情恬淡,呼吸特有节奏。
本着朕不好受也不让你好受的心理,嬴政清了清嗓子。
朝臣们安静下来,等嬴政开口。
“长安君嬴成蟜!”
嬴政大喝。
“啊,开饭了吗?”
咸阳殿的气氛经过群臣激烈争吵,已经和肃杀没关系了。
朝臣们看嬴成蟜茫然四顾的样子,都纷纷笑出声。
嬴政没阻止朝臣。
等嬴成蟜回过神。
“上郡之事,长安君有何看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