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五章 你去投军(1 / 1)

这样昼夜不停用轮船上的蒸汽机抽水灌溉,水量极大。

加上踩踏水车,一天内就是几千亩地。

十天天功夫现在开好的地就灌好了。

边灌边排。

连续几次,最多一个月,眼前这几万亩和再开十几万亩地,都基本上可以冲涮成良田。

当然,还不足以种庄稼。

得再覆新土,再翻地,然后积肥,种植固土肥田的作物。

就大面积种植苜蓿!

这种作物,好活,好种,产量高。

重要的就是可以收割了养马,然后还肥田。

有了这小火轮后,张仲铭打算到山海关那边找一些马商,持续购入战马。

也是时候准备购入战马,组建骑兵。

不论是对流贼还是东虏,骑兵肯定是最重要的兵种。

现在张仲铭练出来的部队,加上将来火器局造出来的兵器。

轻松击败敌军是毫无疑问的事。

但要追击和消灭敌骑,那就非得拥有骑兵不可。

否则就算一路平推,凭步兵要抓敌人主力,一步步打下地盘,经营之后再推。

太慢了。

搞不好要打十几二十年。

火器局造出来的东西就是清中叶到晚期的水准。

和现在肯定有三百多年的代差。

但没有想象的那么大。

最少还是一战之前,骑兵还有相当大的作用。

就算在一战时,骑兵也不曾完全沦为运输部队,还有相当的机动和突袭的力量。

大明要买马还是相对容易些,九边到处都可以。

现在山海关的辽镇也有这个买卖。

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就干这买卖,赚了不少。

……

清澈的河水沽沽流淌着。

蒸汽机冒着黑烟,不停的将河水引入灌溉渠。

附近的民户和军户们感觉自己象是在做梦。

不要说眼前这大船和冒黑烟发出巨响的机器。

就是手中的铁锹铁铲都是吓死人的利器。

开刃的玩意,锋锐无比。

有人试过,小臂粗的滕根。

换了原本的铁锄和铲子,得十来人费半天力气才能挖出来铲除掉。

所以开荒很难。

因为这些年死人很多,这附近很多荒芜的村落。

连近海的盐碱地,还有佥事大人抢的地,几十万亩荒地等着开垦。

要是用原本的工具,再加上没有眼前这些过百头的健壮耕牛。

怕是得累死不少人。

现在大伙手中都是拿着锐利无比的锹铲。

那些烦人的滕蔓灌木,几锹下去,直接铲断,再挖几下,直接就连根挖掘而出。

这年头的人,做农活是相当擅长,也不怕辛苦。

每人一天都能挖几十亩。

配合烧田,灌溉,引水排水。

所有人都是心气十足。

拿着这些崭新的锹铲,也是爱不释手。

真不知道佥事大人,从哪里搞来这么多叫人大开眼界,无比喜欢的好东西。

赵父一直沉默寡言,老人身量不高,瘦的如骷髅一般。

这几年来年景不好,山东人一直在捱苦。

又是流贼,响马,明军叛乱,还有东虏。

吃土,扒树皮,吃野菜。

人人都面黄肌瘦。

大量的老人和孩子在这几年死去。

赵家老夫妻算是运道好。

但其实他们也就才五十出头。

在后世还算中年人。

在这个时代却是白发苍苍,齿牙动摇。

虽是瘦弱老迈,但身体还是蕴藏着力量。

赵老汉往脚底磕了一下烟灰。

站起身接过一把铁锹,眼中也是有了神采:“这边的张大人对俺们百姓好,给牛,种子,给这些好用的东西,引水冲田,给咱们好地。娃子们,好生做好活计,多收粮食上交,咱们吃剩下的,吃的安心。”

“爹说的是,咱们听爹的。”

“老大。”赵老汉把烟锅插在腰间,说道:“咱家三个男丁,不差你一个,你去投军,给张大人效力。他打的胜仗越多,官越做越大,咱们这一片的所有人,都能越过越好。”

若张仲铭自己听见,也是会敬服眼前老人的见识。

朴实无华,但一针见血。

眼前的老人一生困苦,大字不识几个。

但就是明白眼前的局面和未来的走向,现在这局面,军队才是最要紧的。

别的都是虚的。

赵大早有此意。

自己当了军户,自家这六十亩地就完全免赋税了。

此前用的耕牛,种子,农具,还有将来的房舍,都要算钱。

可能要还很多年的钱。

他从军参训之后,这些东西也是免了。

待遇可以说优厚的不象话。

何况自己现在省一份缴裹不说,佥事大人早就有言在先,再过一两个月时间,新军参训结束转正之后,每人都会有一份相当优厚的薪饷。

佥事大人的信用,已经没有人会怀疑。

最新小说: 朱元璋:朕刚登基,你说大明亡了 女帝:让你守城池,转手就卖国? 大帝传奇 汉武帝下诏求贤,我成了大汉帝师 我竟然回到了大明? 瞎眼五年,大明工业革命都结束了 一人镇守孤城,大唐江山永在! 知乎变异,皇帝们邀请我回答 唐末:以幻想封神 当朝巨奸,开局打皇鞭伺候女帝